时寒冰:大唐使者为何敢让日本天皇下跪?
2019-08-22 13:34:00
  • 0
  • 0
  • 1

大唐使者为什么敢让日本天皇下跪?
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时寒冰


   

公元630年,尚处于落后状况的日本,第一次派遣唐使犬上三田耜(亦作犬上御田锹)到大唐学习。“凡四方夷狄君长朝见者,辨其等位,以宾待之”,于是,李世民亲切友好地会见了犬上三田耜。犬上三田耜向大唐进献贡品,并转达舒明天皇对大唐最高领导人热情洋溢的问候。李世民点头称谢,语重心长地鼓励他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,将来回去报效自己尚且落后的祖国。




      等犬上三田耜在公元632年完成学业回国,根据大唐礼仪,既然日本派了使者来,李世民也派高表仁出使日本,回访天皇。于是,就有了《资治通鉴·唐纪》中这样一段记载:“倭国遣使入贡,上遣新州刺史高表仁持节往抚之;表仁与其王争礼,不宣命而还。”这句话直译过来,就是说:倭国(指日本)派使节来朝进献贡品,唐太宗派新州刺史高表仁持旌节前往抚慰,高表仁与他们的国王(即日本天皇)争礼节,没有传达王命就回到了朝中。


   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事件。


    高表仁到日本后,日本当然不愿意在唐使面前显得太落后,就用非常隆重的礼仪来欢迎他:以船32艘及鼓吹、旗帜等迎于江口,复由难波吉士小槻、大河内直矢伏引导至馆,再由伊岐史乙等、难波吉士八牛引导入馆,赐神酒(见《日本书纪:卷廿三舒明纪》和《旧唐书:日本传》)。虽然仪式远不及大唐威严,但也有模有样。




    高表仁谒见舒明天皇。根据大唐礼仪,高表仁要求舒明天皇面朝北跪拜接受大唐的旨意,作为日本的第34代天皇,舒明天皇感觉很为难,最终拒绝了跪拜,高表仁大怒,愤而挥袖而去。天皇当场懵圈。


    如果不是读这段历史,你很难想象,中国大唐的外交官,在外邦竟然如此高调地发飙,而且,这种强势并非基于大唐的军事实力——大唐尚未征服高丽遑论日本?大唐外交官依托的是软实力“礼”,其行为虽然强势,却的确 在遵礼而行。高表仁在日本天皇面前发怒,舒明天皇却觉理亏,因为,大唐乃礼仪之邦,使者的行为遵于礼,而天皇的拒绝仅仅是出于个人的自尊,并没有礼制上的依据(日本当时的礼制尚未完善),否则,天皇面对大唐使者发飙也早就勃然大怒了。


    舒明天皇5年,公元633年1月26日,高表仁回大唐。尽管被高表仁搞得很难堪,但舒明天皇依然小心翼翼地遣吉士雄麻吕、黑麻吕为送使,陪送高表仁至对马岛后才回来——即使被大唐使节搞得很难堪,依然模仿大唐礼节,对使者以礼相待,可以看出,日本学习大唐是非常认真的。现在流传甚广的“看唐朝,去日本;看明朝,去韩国”的说法,并非徒有其名。


    “礼”极为重要。


    在中国古代,“礼”是构成社会秩序、制度、人际关系等等的基础。一个不讲“礼”的民族,很容易被视为野蛮民族,而不讲“礼”的人,则容易被视为野蛮人。高表仁在天皇面前发怒,占的是“礼仪之邦”的优势或者余威,令日本天皇不敢造次。


    “礼”重要到什么程度呢?


    《诗经》中有一首诗歌《相鼠》:


    相鼠有皮,人而无仪!人而无仪,不死何为?
    相鼠有齿,人而无止!人而无止,不死何俟?
    相鼠有体,人而无礼!人而无礼,胡不遄死?


    大意是:看那老鼠都有皮, 做人怎能没有仪表?如果做人没有仪表, 为何不去死呢?看那老鼠都有牙齿,做人怎能不讲廉耻呢?如果做人没有廉耻, 不去死还等什么呢?看那老鼠都有肢体, 做人怎能不讲礼仪?如果做人不讲礼仪, 为何不快快去死呢?


    “人而无礼!胡不遄死?”这话在今天看来,说得实在太重了!而恰恰是这一点,反映出“礼”在中国古人心中的重要性。中国人用“礼”构筑起来了一个文明的体系,一个优雅的社会。看看古代的历史典籍,那些到大唐的使节,初次感受到大唐威严高贵的礼仪,是何等的自惭形秽?


    中国以“礼”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文化价值观,经过各国使节、商人、留学生等等,流传到世界各地,被广为效法。


    在我们入学的时候,接受到的教育,是对封建礼仪的全盘否定和批判,传统的“礼”被认为是制造不平等的糟粕。当人们当众吐着痰大声喧哗无拘无束地享受着宣泄的快乐时,“礼”已经远去。而当我们的游客种种不文明的行为被日本、韩国乃至西方社会嘲笑的时候,我们感受到的是对方“辱华”的愤怒,却不是对于我们曾经的文明的反思和追忆。



    被抛弃的,不见得都是糟粕。被汲取的,也不见得都是精华。尤其当这种糟粕或者精华,由少数人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做选择的时候。


    从功利的角度来看,“礼”简单来说,其实就是最大限度地不干扰别人。走路的时候,靠一边,留一些空间给那些急着赶路的人。说话的时候,控制一下声音,不干扰别人,也便于更好地倾听。打喷嚏的时候,尽快遮挡一下,不烦扰到别人。遇到老人、孩子、女士,多谦让一下,自己不差那一点时间……


    当人们都注重“礼”的时候,这个社会,会更加美好。而这种习惯和自觉,目前,在国内是比较稀少的。


    为什么曾经被我们视为“外邦”的蛮夷之地,却对一些游客的不礼貌行为报以蔑视而我们又常常无言以对?前几天,更有大国在澳洲的留学生公开喊出“CNMB”的下流秽语,震惊也恶心到了世界,动辄辱骂他人母亲的国骂,是野蛮粗鄙的符号。这些留学生被视为是中国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,他们的言行对大国形象的抹黑,对中国人形象的毁灭性伤害,比大妈们的一些不礼貌行为要大得多!以至于一些西方媒体质疑:这些人真的是来自现代文明社会吗?


    这是令人汗颜的现实。


    “人而无礼!胡不遄死?”


    《论语·季氏篇第十六》中说,“不学礼,无以立。”对此,钱穆先生注解说:“礼教恭俭庄敬,此乃立身之本。有礼则安,无礼则危。故不学礼,无以立身。”


    我有一位朋友,去英国看望一位老友,因为有客人来,老友准备了一些水果,孩子们看见好吃的,立即围了过来。这位老友说了句:“孩子们,这是为客人准备的。”孩子们立即就走开了。我这位朋友对孩子们的自制力非常惊讶,因为,在国内,孩子们必然一番哭闹,不达目的哭闹是不可能罢休的。



    一个孩子,从小懂得基本的“礼”,相当于让孩子从小懂得对不良行为自我约束的重要性,培养孩子的这种自我约束能力。这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是极为重要的。没有人愿意跟一个粗鄙的人交往。优雅的人,永远会受到更多人的欢迎。    


   在经济社会, “礼”同样是非常重要的。两个人走路意外相撞,文明社会的人会互相说对不起,一笑而过。而在我们这里,两个人意外相撞,则经常报以“你想死啊”这样刺耳的话来宣泄愤怒,最终,两人大打出手,造成的身体损伤和经济损失,往往难以估量。


    没有“礼”的社会,人们交往的成本是非常高的,因为,“礼”和诚信经常是相伴而行的。


    我们祖先那么重视的“礼”,不仅是构成社会秩序的基石,也是人们自我约束的规则。基本的“礼”,让人显得更文明更优雅也更高贵。连“礼”都缺乏的文化,是不可能向外输出的,因为,没有人喜欢粗鄙和低俗的东西。当昔日的蛮夷之地,肆意嘲笑我们的粗鲁、不礼貌的时候,或许,我们不应该以骂了之,更多的时候,也应该反省自身。是的,我们可以活得更体面,更自由,更优雅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