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寒冰:心归何处?解决当下经济困境的根本出路!
2019-01-15 08:39:00
  • 0
  • 0
  • 63
心归何处
          时寒冰


古人的故乡情结极浓。思乡的诗词汗牛充栋。仅唐代就有:李白的“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”;王维的“君自故乡来,应知故乡事”,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”;杜荀鹤的“遥知未眠月,乡思在渔歌”;杜甫的“思家步月清宵立,忆弟看云白日眠”;温庭筠的“晨起动征铎,客行悲故乡”;崔颢的“日暮乡关何处是?烟波江上使人愁”……

举不胜举。

故乡不仅是心之归宿,也是精神的寄托。人们感恩、思念故乡,不仅是因为故乡的养育,更是因为,故乡赋予生命的性格、灵魂。


相比之下,西方人尤其现代西方人,有故乡情结的人是比较少的。因为许多人尤其年轻人不喜欢固守在一个地方,喜欢哪个城市,就搬迁到哪个城市,随喜好而安,有的人一生中要搬迁很多地方。这些人很少有故乡的概念,却并不孤单,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,给人带来的是,安居在哪儿哪里就是家的感觉。

很多人探讨中国当下存在的问题,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根源性问题,却往往被忽略,那就是,越来越多的人,失去了归宿感。经常茫然若失,心神不宁,不知道心归何处。

很多人想做有钱人,却从未想过,人最应该做的,首先是一个人,一个健康的人,然后才是其他。


群体性逐利,恰恰是因为安全感、归宿感的丧失。

我们的媒体,经常披露各种各样的事,尤以弱者伤弱小者的事最令人痛心。比如,有弱者,在某校工作很多年,校方突然不再续签合同,这个人的世界一下子就坍塌了,社会保障机制的缺位,使得其愤然拿孩子作为报复对象。这种做法极其冷血、极其可恨,也必遭法律的严惩,然而,如果分析一下这些行凶者,他们大多都是极本分、极懦弱的人。

安全感、归宿感的丧失,会让一个懦弱的人,变得疯狂而冷血,进而,让社会付出巨大的成本。


如果研究社会保障机制建立的原因,就会发现,西方正是为了消除这种隐患,才建立并不断完善其社会保障体系的。通过给弱者最起码的保障,避免其铤而走险,危害社会,当然,由此也造成了一些人好吃懒做的习惯,但是,西方的社会保障体系默认了这些好吃懒做的人钻制度的空子,因为,至少他们安宁下来,不再对社会造成威胁。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,这些好吃懒做的人其实对社会也有贡献——不添堵不捣乱不祸害,就是他们的贡献。

社会保障机制,同时也是保证经济良性运行的基础。如果有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,人们就会有安全感,有安全感,人就敢去消费。美国人储蓄率极低,2017年,美国公布的储蓄率只有3%多点,有调查显示,高达57%的美国人储蓄还不到1000美元。有社会保障机制,又有各种保险,人们就没有必要储蓄,而是尽情享受生活。

下图为2009-2017年美国存储率走势图

▲数据来源:Choice金融终端

美国3亿多人口,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?靠的就是消费。

相比之下,我们的储蓄率是极高的,挣点钱就存起来,很多人节衣缩食,不敢消费。

一方面,辛苦一辈子,不够买房子的钱,如果租房,挣的钱大部分得交给房东。而在西方发达国家,工作五六年买房,是很正常的事情。同样是五、六千元钱的收入,人家买一杯咖啡1元,我们需要十几元甚至几十元。我在这里省去了货币的区别,是因为,这更容易看出比例的差异。这些年来,中国经济飞速发展,靠的主要是投资,但现在为什么投资不灵了?关键是民众的消费没有跟上来,被高昂的房价昂贵的学费昂贵的医疗费等等,给掏空了。在这种情况下,投资多少钱都是打水漂!这才是经济发展遭遇瓶颈的根源所在。


另一方面,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。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,民众就存在着严重的后顾之忧。在这种情况下,单纯地刺激消费是没有用的,因为,消费是一种本能,是一种享受,谁有钱不愿意消费呢?关键是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和民众收入的增长,有了这个前提,消费根本就不是事儿。

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当下,不应该继续加大基建投资,推升房价,而恰恰相反,应该抑制房价,让利于民,同时,加大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,大幅度减少民众在教育、医疗等等方面的支出,藏富于民,让人人有归宿感,这不仅是激活内需的根本,同时,也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瓶颈的根本。

如果继续走投资拉动经济的模式,必然继续加大税收征管力度,或者,加大货币投放,这两种方式,最终,都将削弱民众的购买力,导致经济问题更加畸形。


你看宋朝,虽然宋徽宗非常昏庸,但老百姓的日子还算安逸。武大郎作为一个做烧饼的个体户,连小微企业都算不上,没有关系,没有背景,没有颜值,朝廷也没有天天哭着喊着给他减税降费,每天沿街卖烧饼也没有城管提供人性化服务,但人家照样娶漂亮老婆,买临街的小洋楼,不仅居住宽裕,还有自己做烧饼的工作室,生活过得非常安逸。武大郎是勤劳致富的典型代表。至于后来的事,出于剧情的需要发生了很多波折,但如果作为对普通人生活状况的了解,这些,就足够了。

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,权力对市场的干预越少越能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,因为,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,其内在的调节机制就能够更好地自动地发挥作用,而这种力量绝非人的决策能力所能及。权力部门只需要做好社会保障,就足够确保中国经济再迈入一个新台阶,而当下的很多问题也能迎刃而解。

中华民族历经沧桑和苦难,民众吃苦耐劳、踏实能干,如果社会保障机制健全,各种规则公平,人心有归宿,我相信,中华民族必有傲视世界的一天。

附新闻:增速创十五年新低 中国的消费怎么了
同花顺财经 百家号18-12-15

尽管双十一已经把“剁手”大军的钱包掏空得明明白白,但受汽车与通讯消费显著下滑拖累,11月社消增速进一步放缓,创下十五年新低。有分析认为,从侧面反映出居民消费意愿及消费能力受限。

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,中国2018年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260亿元,同比增长8.1%。这一增速不仅为年内新低,更是自2003年以来的最低增速。

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在答记者问时指出,本月消费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有二,一是汽车消费回落比较明显,对消费的下拉幅度比较多;其次是汽油、柴油价格下调,石油类销售也有所放缓。这两个方面的因素结合在一起,对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的下拉影响超过0.7个百分点。

华泰宏观李超团队分析认为,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,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均受到较大冲击,消费顺周期性逐渐体现,目前暂无有效刺激政策的情况下,消费悲观情绪继续升温。

国盛刘郁进一步指出,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继续向下,实际增速连续三个月低于不变价GDP增速,限额以上实际增速转负。

她认为,除了油价的短期冲击,消费趋势下行背后至少有三点原因,且这三点趋势在短期内逆转的可能性并不大:
    1)对隐性债务的遏制导致地方政府再融资面临困难,可能使得地方政府消费减速。
    2)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下降,以及部分地区因资金较为困难推进有所放缓。
    3)居民杠杆率偏高,而且金融数据显示居民加杠杆步伐未放缓。

交通银行首席宏观分析师唐建伟则警告称,11月消费增速回落虽有物价因素,但剔除物价实际消费增速也创新低,考虑到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已达七成,消费放缓更值得关注。

汽车消费方面,11月商品销售额3459亿元,同比下滑10%,降幅较前月的6.4%进一步扩大。这也是这一数据本年度连续第六个月出现下滑。

兴证宏观王涵团队认为,这一降幅可能是受到了购置税以及经济下行预期的拖累。海通证券姜超团队则称,下滑固然与去年同期基数较高有关,但主要原因仍是需求端的疲弱。

巴克莱常健团队也提到,社消零售增速的放缓,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消费的韧性:近年来居民的服务性消费显著高于商品消费,显示出消费的转型。巴克莱认为,类似医药教育等服务性消费的坚挺,使得消费不太会出现显著的下滑,而政府也有望出台更多刺激消费的措施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